男女主角分别是王福生赵铁军的其他类型小说《远处的烟囱王福生赵铁军小说结局》,由网络作家“蛋烘糕郭泮汀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咱还能干啥?”赵铁军一愣,随即哈哈大笑,笑得直拍膝盖,“咱啥干不了?能活下去就是本事!”回到家时,天已经擦黑了。院子里传来水缸里“刷刷”的响声。王福生站在门口,看见妻子李秀莲正蹲在缸边刷鞋。那是一双孩子的球鞋,已经磨损得露了边,她用手里的刷子反复擦着,嘴里轻轻哼着不成调的老歌。“你又用凉水?”王福生皱起眉,走过去,指了指她冻得通红的手,“你这是不要手了?”“凉水好刷。”李秀莲头也不抬,只是把刷子甩了甩水,又接着刷起来。王福生站在她身后,想说点什么,却又咽了回去。他知道,她的脾气跟这磨破边的鞋一样——再旧也要缝补着用,再难也要把一家人撑住。屋里传来儿子王小军的脚步声。他背着书包跑了出来,兴奋地喊:“爸,听说咱厂子要拆了!以后那儿要盖商...
《远处的烟囱王福生赵铁军小说结局》精彩片段
咱还能干啥?”
赵铁军一愣,随即哈哈大笑,笑得直拍膝盖,“咱啥干不了?能活下去就是本事!”
回到家时,天已经擦黑了。院子里传来水缸里“刷刷”的响声。王福生站在门口,看见妻子李秀莲正蹲在缸边刷鞋。那是一双孩子的球鞋,已经磨损得露了边,她用手里的刷子反复擦着,嘴里轻轻哼着不成调的老歌。
“你又用凉水?”王福生皱起眉,走过去,指了指她冻得通红的手,“你这是不要手了?”
“凉水好刷。”李秀莲头也不抬,只是把刷子甩了甩水,又接着刷起来。
王福生站在她身后,想说点什么,却又咽了回去。他知道,她的脾气跟这磨破边的鞋一样——再旧也要缝补着用,再难也要把一家人撑住。
屋里传来儿子王小军的脚步声。他背着书包跑了出来,兴奋地喊:“爸,听说咱厂子要拆了!以后那儿要盖商场,还会有电玩城!”
王福生怔了一下,转过身,眉头拧得更紧了,“谁让你打听这些的?赶紧吃饭去。”
饭桌上,气氛有些沉闷。李秀莲夹了一块土豆放进小军的碗里,语气平淡:“快吃,吃完去写作业,别让老师挑理。”
王小军乖乖低头扒饭,只有筷子碰到碗边的轻响在空气中回荡。王福生放下筷子,看着眼前一盘白菜炖粉条,低声问:“小军的学费,下周要交了?”
李秀莲抬眼瞪了他一眼,“你说呢?你那赔偿款到底什么时候能发?”
“快了。”王福生回答得很轻,但心里却乱得厉害。他知道,这个“快了”到底有多虚。
夜里,王福生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听着李秀莲均匀的呼吸声,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厂区里那根高高的烟囱。他爬起来披了件外套,走到院子里。
院子里静得有些压抑。夜风吹过,月光冷冷地洒在地上,照亮了远处厂区的轮廓。他眯着眼看向那根烟囱,仿佛看见它脚下曾经滚滚而出的浓烟,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和赵
看在柳姐的面子上,这次饶了你!再有下次,别怪我不客气!”
那工人磕头谢了一遍又一遍,狼狈地爬起来跑了。柳姐摇摇头,重新回到王福生他们身边,脸上的神情更加疲惫。
“人都活成这样了,还得被骂。”柳姐轻声说,“这年头,啥都难。”
王福生看着柳姐干裂的嘴唇和消瘦的脸,心里突然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。他一直以为自己的日子够难了,可在柳姐身上,他看到了更深的绝望和更强的坚持。
晚上,工地的活结束后,几个人围在工地的灯下吃饭。李德昌突然压低声音说:“老王,今天有个兄弟跟我透了个信儿。咱干的这活,后面可能有猫腻。”
“啥猫腻?”王福生放下饭碗,皱起眉。
“听说,上头的人私吞了咱一部分工资。那些搬运队的兄弟原本该拿更多,可最后都被扣了。”李德昌的语气里满是愤怒。
“真有这事?”柳姐抬起头,目光变得犀利。
“八九不离十。”李德昌点点头,“我那兄弟还说,这地方的事儿多得很,咱不过是垫脚石。”
空气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。柳姐攥紧了筷子,沉声说:“这钱要是被吞了,咱们就得去问个明白。人可以穷,但不能让人踩着穷人过日子。”
“可问明白了又能咋样?”王福生冷冷地说,“他们高高在上,咱只是随时能被踢走的螺丝钉。”
“那你就这么认了?”柳姐瞪着他,语气里带着压抑的怒火,“福生,人可以低头,但不能失了骨气!你能在这儿受伤流血,能在寒风里咬牙干活,难道不敢去问一句该问的话?”
王福生没说话。他看着灯光下柳姐坚定的眼神,心里像被点燃了一团火。他忽然明白,正是这些普通人咬牙坚持的信念,才让他们在尘土中站得稳,走得远。
深夜,工地的灯渐渐熄灭,只有几盏路灯还亮着。王福生站在灯下,望着不远处那些被拆掉的厂房废墟,脑海里浮现出儿子小军的笑脸、妻子李秀莲的叮嘱,还有柳姐
男人,穿着一件泛白的夹克,脚上的运动鞋开了胶,露出一点破袜子。他肩膀上斜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,脸上满是风尘仆仆的疲惫。
“打火机多少钱?”男人低声问,声音沙哑,像是很久没好好休息过。
“两块。”赵铁军站起来,笑着说,“兄弟,这天儿冷,买个打火机点点火也暖和。”
男人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零钱,小心翼翼地数了两块递过去。他拿起一个蓝色的打火机,试着按了几次火轮,点起一簇微弱的火苗,脸上的皱纹被灯光照得更加深刻。
王福生忍不住问了一句:“兄弟,外地来的?”
男人抬头看了他一眼,露出一丝疲惫的笑意,“是啊,刚下车,还没找到活儿。”
“哪儿的?”赵铁军接过话茬。
“河南的。乡下太穷了,想出来看看能不能找份活。”男人说着,把打火机揣进兜里。他犹豫了一下,又问,“这附近有没地方能借宿的?太晚了,我怕车站不让待。”
王福生心头一紧,看着男人单薄的身影,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刚进城的模样。他还记得第一次从老家来到这里,背着一床薄被子和几件换洗衣服,坐在厂房角落里不敢睡着,怕被人赶走。
“这天儿冷,车站人呆不了多久。”赵铁军摇摇头,看了看男人的脚,又看了看王福生,压低声音问,“老王,你说让他在这儿凑合一晚成不成?”
王福生点点头。他从摊位旁拿起那块旧布铺在地上,对男人说:“兄弟,先坐这儿歇会儿,别嫌地方简陋。咱明早还能帮你问问附近有没有工地招人。”
男人怔了一下,眼眶微微发红,“谢谢了,大哥。”他放下帆布包,坐在布上,手指搓着膝盖,像是要把冷意逼出去。
夜越来越深,集市的灯一盏接一盏地灭了。赵铁军打了个哈欠,拉过一条布盖在腿上歇着。王福生坐在摊位边,望着灯光渐暗的市场,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。
“兄弟,你家里还有人等你回去不?”他
p>“成不成得看他们。”柳姐坐下,语气带着疲惫却不失坚定,“但我知道,咱们不说话,他们就永远觉得可以欺负咱们。”
“柳姐,你真厉害。”一个年轻工友低声说,眼里满是钦佩,“我刚才真以为你敢把桌子掀了。”
“哈哈,那还用她?”赵铁军哈哈笑着插话,“柳姐是真行,这胆气,咱比不上。”
柳姐笑了笑,眼里却透着复杂的情绪,“我只是比你们多受了几年委屈,知道委屈得太久,咱就真的低人一等了。”
三天后,张经理果然召集所有工人开了会。他在会上承认,由于工地的账务混乱,确实存在部分工资发放不及时的问题,并表示会在下个月结清所有欠款。
“咱们赢了!”会后,工友们欢呼起来,眼里闪着久违的希望。
柳姐站在人群中,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微笑。她看着这一张张疲惫却充满笑意的脸,轻声说:“咱不是赢了,是该有的回来了。”
王福生站在她身旁,深吸了一口气。他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,觉得胸口的压抑仿佛终于散去了一点。他低声对柳姐说:“谢谢你,要不是你,我们可能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。”
柳姐摆摆手,“福生,咱们都是普通人。可就是普通人,也得让自己站得直。”
第十章:尘埃之光
冬日的寒风依旧凛冽,但工地上的气氛却不似从前那般压抑。工友们的工资问题得到了解决,虽然不算多,却让每个人的脸上多了几分轻松。生活仍然艰难,但人们心里那点微弱的光亮,似乎又重新燃起了。
王福生坐在摊位旁,一边摆弄着手里的剪刀,一边出神地看着远处。河南男人在摊位另一头忙活着,脸上少了些初来时的焦虑,多了几分安稳。
“福生,在想啥呢?”赵铁军走过来,递给他一杯热茶。
王福生接过茶,抿了一口,轻声说:“在想咱以后该咋走。”
“还能咋走?能撑一天是一天呗。”赵铁军叹了口
夜幕降临时,他们收起了摊位。今天只卖了七块五毛钱,扣掉进货的钱,几乎没挣到什么。
赵铁军倒是心态轻松,把摊位的布一卷,拍了拍王福生的肩膀:“头一天,咱卖个开张,图个彩头。别愁,明天肯定好!”
王福生扛起货袋,沉默地跟在赵铁军身后。他看着夜色笼罩下的市场,突然感到自己像那些散落的摊贩一样,没有根,也没有方向。可赵铁军走在前头的背影却让他心里升起了一点微弱的亮光。
他们路过一家小店,橱窗里亮着温暖的灯光,里面坐着几个年轻人,谈笑着吃着夜宵。王福生停下脚步,盯着那灯光看了很久。赵铁军回头喊他,“愣啥呢?回家!”
王福生缓缓转过身,抬头看了看天空。一轮冷冷的月亮挂在头顶。他心里突然升起一种执念:不管摊位能撑多久,他得先把家撑住。
第三章:异乡人的灯火
集市的夜晚,一盏盏昏黄的灯光挂在摊位上方,仿佛在为日复一日的疲惫生活点燃微弱的希望。王福生和赵铁军的摊位依旧在东头的角落里,显得有些孤零零的。
一天的疲惫让王福生的肩膀微微发酸,他靠在墙边,任冷风吹进他的棉衣。他低头望着地上的影子,那是一种淡淡的孤独感,就像从前在夜班车间时,机器停转后的寂静。
“老王,别愣着了,擦擦这些剪刀,看着亮堂点。”赵铁军从摊位后面钻出来,手里拿着一块旧布。
王福生接过布,默默地擦着。他的动作缓慢而细致,像是在修复一种失落的生活。他看着剪刀在灯光下泛起的冷光,忽然想到这些小物件或许会成为别人生活中的微光,就像烟囱下曾冒出的那股滚滚浓烟。
夜市的人渐渐少了,风刮得摊位的布条猎猎作响。赵铁军招呼着一个路过的老汉卖出最后一把剪刀,然后扭头对王福生喊:“收摊吧,今天还不错。”
王福生点点头,正要动手整理,一个消瘦的身影停在了摊位前。那是个三十多岁的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