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入的资金数额和买入指令的腹稿。
(简直是天上掉馅饼!
)我强压下内心的狂喜,表面上不动声色,继续慢悠悠地喝着咖啡。
但手指已经在桌子底下,飞快地操作着手机银行APP。
查询了一下账户余额,前几天刚到账的国家奖学金,五千块整。
(不多,但够了。
)全仓买入指令确认。
做完这一切,我才长长舒了口气,感觉心脏还在砰砰直跳。
信息差带来的获利,这种感觉比单纯的恶作剧要刺激得多。
然而,现实的压力总是如影随形。
手机屏幕亮起,弹出一条新的邮件提醒。
是导师发来的,语气严肃地催促我尽快提交毕业设计的初稿。
DDL(截止日期)就在下周,而我……至今连个像样的思路都没有。
看着股票账户里那支刚刚买入的股票开始缓慢爬升,一个更大胆、更危险的念头,如同毒蛇般悄然探头,在我心底滋生蔓延。
(既然能“借”钱,那……能不能“借鉴”一下别人的思路呢?
)(比如,我们年级那个公认的学霸,李哲?
他的毕设方向好像跟我有点类似……)(甚至……如果能直接“借”到他那段核心算法的代码……)这个想法一冒出来,就再也挥之不去。
晚上,回到宿舍。
我迫不及待地再次连接《记忆交易所》,尝试定位李哲的意识。
他应该就在隔壁宿舍楼。
连接信号建立得异常艰难,断断续续,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,图像模糊,声音失真。
而且,在连接过程中,我隐约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、转瞬即逝的……被窥视感?
就像黑暗中有一双冰冷的眼睛,在默默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。
(错觉吗?
)那感觉来得快,去得也快,仿佛只是我精神紧张下的幻觉。
我晃了晃脑袋,将这丝不安抛诸脑后。
(大概是网络波动,或者是我技术还不够熟练吧。
)毕竟,李哲是个学霸,思维活跃,精神力可能比普通人更强韧一些,读取他的记忆难度大点也正常。
最终,我只勉强捕捉到一些关于毕设方向的零碎想法,不成体系,对我帮助不大。
(算了,慢慢来。
)关掉应用,我将注意力重新投向股票账户。
数字果然没有让我失望。
仅仅一天时间,那支小众科技股就如同打了鸡血般一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