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那个“防护层”的底层结构。
过程异常艰难,耗费了我整整三天三夜。
无数次的尝试,无数次的失败。
咖啡因和尼古丁成了我维持精力的必需品。
终于,在第四天凌晨,我的嗅探工具捕捉到了一丝微弱但清晰的信号反馈。
成功了!
我定位到了那层“防护”的来源!
正如我所料,那是一种基于特定生物电波频率和认知模型的“意识防火墙”基础插件。
从其标准化、略显僵硬的防御逻辑来看,极有可能是“矩阵科技”公司为其内部员工统一安装配置的。
(目的呢?
防止商业间谍通过类似手段窃取机密?
还是……防备着别的什么?
)来不及细想,我立刻着手设计针对性的破解程序。
利用嗅探到的防火墙特征,我编写了一段特殊的“欺骗代码”。
这段代码能够模拟出“矩阵科技”内部安全验证信号的特定波形,从而在接触到“意识防火墙”时,让其误认为我的记忆指令是“自己人”发出的,从而放弃抵抗。
(哼,再坚固的盾,也有被矛刺穿的时候。
)智商碾压带来的快感,暂时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。
又是一个深夜。
我再次来到“矩阵科技”大楼外。
依旧是那个保安,依旧是那身制服。
我深吸一口气,启动了《记忆交易所》,同时加载了我的破解程序。
目标:保安大脑。
附加指令:模拟内部安全顾问身份验证。
核心指令:将我识别为预约前来调试服务器的技术顾问,允许我进入内部区域。
执行!
这一次,指令如同热刀切黄油般顺畅地融入了保安的意识。
那层微弱的防护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抵抗,就被我的“欺骗代码”轻松绕过。
保安原本有些警惕的眼神瞬间变得温和而恭敬。
他核对了我的(伪造的)预约信息,然后微笑着为我刷开了第一道门禁。
“技术顾问先生,这边请,服务器维护区在地下三层B区。”
(成功了!
)我强忍着内心的激动,尽量让自己的步伐显得从容而专业。
一路畅通无阻。
沿途遇到的其他安保人员和值班员工,在看到我胸前(伪造的)临时通行证以及那位保安队长(已被我修改记忆)的陪同下,都没有产生任何怀疑。
地下三层,B区。
空气中弥漫着设备散热